修文县六屯镇长田村村民于传文: 不等不靠不要,跳起来摘“穷帽”
我叫于传文,今年49岁,是修文县六屯镇长田村村民。我家有5口人,妻子身患残疾,母亲近80岁,两个儿子刚成年。2013年,我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下,我不等不靠不要,自立自强,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,在2019年实现了脱贫。我2岁多时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无法站立和行走,小时候上学都是四姐背我。因为身体及家庭贫困的原因,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开始踏入社会,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,我购买了一匹棕黄色的老马,从此我用马走路、耕地、托粮食……马儿陪伴我走过了漫长的日日夜夜,带着我四处“闯荡”。尽管下肢瘫痪无法行走,但我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,没有向命运低头。以前我家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和水稻,因包谷出售价格较低,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现状,我再三思索,鼓起勇气决定发展生猪养殖,用以前努力拼搏和省吃俭用攒下的一万多元资金,外加向亲朋好友借的一万元左右资金,养了20多头猪。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,导致亏损血本无归,家里存粮也消耗殆尽,给我带来沉重打击,让我的生活陷入困境。最困难的时候,是当地的县、镇干部帮助了我,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把我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、最低生活保障人员,帮我办理残疾人证,发放残疾人补贴,给我送来轮椅、修建水池、安装自来水……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,增强了我战胜贫困的信心。我对自己说,好男儿要不甘于每月领取低保金度日,应该活出自己的色彩,我要东山再起。在哪里跌倒就在哪爬起来。2017年得知国家对贫困户有产业发展补贴,我毅然决定再次发展生猪养殖。我吸取了之前养猪失败的教训,在了解市场和行情后,先从小规模养殖开始,以降低风险。于是我养了7头生猪,家庭农业生产也继续操持,种的包谷拿来养猪,每只猪都长到了300多斤,加上生猪市场较好,当年收入两万多元,将原来亏损所欠的外债还清后,还结余一万多元。后来我每年都养猪,这已成为我家收入的重要来源。现在,我家又在自有9亩地的基础上流转了11亩土地,种植了20来亩高粱,养了4头猪,光生产经营性收入可达5万元。别看我家两口子都是残疾人,要说养猪和种植,我比一般人都要厉害。我们能自己做的都尽量自己做,实在忙不过来时就请寨里的邻居来帮帮忙。人生要靠自己去奋斗,我绝对不会在脱贫攻坚这一块给国家拖后腿。我会自立自强,凭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。
关岭县坡贡镇兴姜村第一书记韩开林: 群众的笑容是最大的褒奖
今年44岁的韩开林,是安顺市总工会选派到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兴姜村的驻村第一书记。从2017年7月来到村里,三年甩掉千年贫困的标签,韩开林感慨万千。这三年,兴姜村的基础建设日新月异,通村路、通组路、串户路、庭院硬化焕然一新,不再是“晴天灰、雨天泥”的土毛路;二级提灌工程的建设、饮水工程的修整,水池渗漏的加固,蓄水池的修建让农户们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“放心水”。这三年,兴姜村的老百姓为民生“三保障”点了赞,村里的娃娃没有一个辍学,大学生慢慢多起来;贫困群众人人有合医,“先诊疗后付费”彻底打消了“看病难”的最后一丝顾虑;全村危房改造260户,老旧房治理51户,易地扶贫搬迁99户,户户都有安全温暖的家。这三年,兴姜村的产业发展从无到有,原先的“空壳村”引企共建鹅产业,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,让合作社有了发展,让老百姓有了盼头;随着产业的带动,村民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,种苞谷的人少了,种生姜搞养殖的人多了。刚到村时,基层党支部力量薄弱,村干部年龄偏大,文化程度偏低。韩开林深深明白,没有一支“打硬战,扛旗帜”的队伍,就啃不下“贫困”这根硬骨头。为了这个事,他指导村党支部建立学习群,将全村50名党员聚拢在一起,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,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。同时,他还通过网络让在外务工的党员看看家乡的变化,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。“驻村工作总有一天会结束,我们终有一天将离开。搭不好‘本土’的班子,就唱不好‘乡村振兴’这首歌。”通过观察了解,韩开林在工作中已经成功培养“本土”支书、副支书各一名,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补选村主任和副主任各一名。如今,兴姜村的村支书、村主任都是80后,年龄最小的副主任只有23岁,大学生、大专生补充到村干部的队伍,一改之前的“老龄化”、“文盲化”的尴尬局面。今年,兴姜村的党支部彻底打了一个“翻身仗”,从“全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”转变为“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”,这是对这支队伍的鞭策和肯定。在扶贫工作迎来新的时间节点之际,韩开林告诉记者,他已经完成了“传帮带”的使命,到驻村工作结束的那一天,到他将要离开兴姜村的那一天,把手中的“接力棒”交给这群优秀的年轻人,他很放心。“兴姜村的蜕变和兴姜村民的认可,是对我们驻村工作最大的褒奖。看着老百姓的笑容渐渐多了,我为能够参加到这样一场伟大的扶贫战斗,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。” 韩开林说。
罗甸县边阳镇翁定村村民陈元兵: 讲“条件”的脱贫路
我叫陈元兵,今年45岁,是罗甸县边阳镇翁定村四组村民,现在和老母亲、儿子一家三口生活在边阳镇罗沙乡的一套二层小楼里。母亲身体健康,儿子努力读书,我在镇上靠着熟练过硬的架子工本领做工,全家衣食无忧,生活其乐融融。这一切,全都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,感谢遵义能矿公司一直拉着我的手向前奔,我才有了现在的好日子。回想几年前,我们全家住在翁定村的一套破旧的老房子里。离婚多年,我常年奔波在外也挣不来几个钱,老母亲都70多岁了,为了减轻我的负担还在家里养头猪,几只鸡。无法尽心尽力照顾母亲和孩子,我一个大男人心里太愧疚了。2017年,我迎来生命中的“贵人”:西南能矿集团遵义能矿公司。公司和驻村干部共同为我们家“量身打造”了帮扶计划。公司出资5000元帮我购买了10头猪仔,2018年底就成功出栏,挣了不少钱。随后他们又投资了5000元给我买了1000羽土鸡、饲料,去年上半年,饲养的鸡也顺利出栏盈利。而在资助养殖之前,遵义能矿公司和我签了一份协议:要求我必须以孝为先,善待母亲,由村委负责监督,如有任何不孝敬母亲的行为发生,公司可以终止或不予帮扶。遵义能矿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化聪说,要实现物质脱贫必须首先实现精神脱贫。这份协议不仅写在纸上,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。李董事长多次去我家和老人聊天,了解我日常的实际表现,我真的太感动了。虽然我平时对母亲还不错,但是这份“协议”让我觉得,公司的帮扶真的不简单是让我们有钱挣,还让我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。遵义能矿公司还和我儿子签了第二份协议。要求孩子必须在中考时候进入全县前100名,就给他奖励5000元助学金,还帮助娃儿联系上妈妈,让母子见一次。起因是在一次李董事长来访家里时,询问孩子在边阳镇中学的学习情况,问到孩子的愿望是什么?只见孩子低头啥都不说,气得我伸手就要打,李总赶忙拦住我,鼓励孩子大胆表达,他才说出“想见妈妈”的愿望。顿时我心里不觉发酸,自从和前妻离婚,孩子一直没见过母亲,看到别家小孩找妈妈就经常羡慕,但我觉得让他冻不着饿不着就好了,没有想那么多。李董事长想了一下,对孩子说:“你这个愿望,伯伯帮你!但是有条件。”孩子高兴极了,对于李董事长提出的要求,眼里充满希望道:“好!我一定努力学习,达到条件!”回顾遵义能矿公司帮扶我家这几年,感激之情难以言表。不仅让我们物质上脱贫,有了创业项目住上了小楼,还在精神上鼓励帮助我们不断富足,给孩子安排家教辅导,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,老母亲也安享晚年生活,我既能安心在边阳打工,又能随时照顾家里,感觉过日子都更有盼头了呢!
思南县翁溪镇胜利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维龙: “脱贫攻坚这场战役,我们必须打赢”
清晨的胜利村鸟语花香,气候宜人,这是我在胜利村驻村的第4个年头了。我叫杨维龙,今年56岁,是铜仁市残联派驻到思南县翁溪镇胜利村的第一书记。从2010年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帮扶算起,在脱贫攻坚这个特殊的战场上,我已经是10年的“老兵”了。2017年4月,我来到胜利村,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31%以上,是思南县最深度贫困村之一,村里的贫困程度与扶贫难度超出了我的想象。不少村民嚷着要低保,对扶贫政策有很大的抵触情绪,在当地村民看来,脱贫无非就是政府给钱给物。一次次的碰壁让我不仅有些失落,怎么干?怎么办?我发现,扶智与扶志才是脱贫亟待解决的难题。摸清了问题的症结,我调整了走访入户策略,那些日子里,我不分昼夜地走村入户,一户户的访,一个个的问,帮助村民们走出误区,让大家认识到脱贫必须靠自己的奋斗,很快我就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,融入群众。村民董强是个养殖能手,一家因残致贫,养了10多只本地山羊。在走访中我发现,由于缺乏资金,董强的养殖规模一直不能扩大,于是我向单位申请,帮助他解决了2万多元的帮扶资金,如今他的羊存栏数就达到了30多只,去年纯收入4万多元。看着乡亲们一天天富了起来,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由于长年驻村帮扶,我的血压越来越高,前年又患上了痛风,经常在走访时痛得走不了路,很多次都是村民们用摩托车带我回来。单位知道了我的身体状况,多次征询我是否需要回单位,我婉拒了领导的好意。2019年,村里新建的村委会完工了,为了节约经费,大伙找来一辆三轮车自己搞搬运,在卸货的时候,车上一张床不慎滑落,我本能向后闪躲,床砸在我的眼角,鲜血直流,瞬间染红了我的脸颊。村里开始危房改造,我与村支书、村主任一组又一起当起了木工、水泥工,一次在钉彩钢片的时候,彩钢片划过我的腹部,伤及皮肉里层,让我疼得差点滚下房来,在经过简单的包扎后,我又回到了现场,和大家继续战斗。……妻子很担心我的身体,多次来村里劝我回市里疗养。她说,“老杨呀,你都这么大年纪了,还拼个啥劲呢?” “是的,我们这么拼是为了什么?”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脱贫攻坚这场战役,我们必须打赢,我,不能退!村里林多地少,为帮助贫困村民脱贫,我和大伙合计着在村里建鸡苗孵化场,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。今年3月,我又向单位争取了帮扶资金18万元,建起了生态跑山鸡养殖,今年底又可为村里带来1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。如今,在我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,胜利村全面脱贫了,这场脱贫攻坚战我们终于打赢了。今年,村里种下了380亩的油茶,胜利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了。
【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脱贫故事】任金黔:后备箱寄深情
11月9日,周一。任金黔起了个大早,将前一天准备好的一大堆东西——父母多余的冬衣、孩子的绘本、七八成新的玩具,还有老人最爱的鸡蛋糕、小孩爱吃的沙琪玛……一件件将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。“好不容易回去一趟,车不能空着啊!”说着话,他又使劲将装满衣服的大包往后备箱推了推,放进去一包小零食。任金黔口中的“回去”,不是回老家,而是指回到曾经战斗了两年的罗甸县边阳镇翁定村。翁定村位于罗甸县北部,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,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50%以上,属于深度贫困村。2016年,任金黔肩负西南能矿集团对口帮扶翁定村的重任,来到翁定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,两年时间,和那座山、那个村、那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得知省里统一安排原驻村书记返回帮扶村开展“大回访”活动时,任金黔就天天盼望着、盼望着:村里的五保户、残疾人、留守儿童生活如何?移民搬迁户在镇上还过得习惯不?陈元兵家老母亲身体可还硬朗?卜元秀家孙女都快小学毕业了吧……整理好后备箱,任金黔带着满满的牵挂驱车上路。这辆车曾经陪伴任金黔在翁定村度过了700多个驻村的日日夜夜,这次也算“回家看看”。从贵阳到翁定村的路,用任金黔的夸张说法,“闭着眼睛都能开到”。车行两小时,来到了翁定村。四年前,当任金黔第一次踏上这片贫瘠的土地时,开车行驶在那条泥泞不堪的毛石路上,一边是悬崖,一边是陡坡,底盘被刮得咣咣响;一块块撂荒的土地上,茅草长得比人高;绿树掩映下竹篱笆做墙的木头老屋里,空巢老人带着三两个留守儿童,远看很文艺,近看是辛酸……那时,大多数周末,任金黔车子的后备箱都装着帮同事从老乡家采购的土鸡、鸡蛋、蔬菜等农产品赶回贵阳,每周日又带着各权属公司、集团总部各支部为帮扶户带的衣服、书籍和其他生活用品赶往翁定。现在,翁定村已经大变样。干净的水泥串户路、宽敞的健身广场、装修一新的党员活动室……集团公司自对口帮扶翁定村以来,累计投资130余万元,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帮扶、产业帮扶、教育帮扶、就业帮扶和党建帮扶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翁定村已于2018年“村出列、户脱贫”,村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刚来到翁定村,觉得时间过得真慢,确实不好融入村民的生活!”任金黔回忆道,生活条件艰苦、网络通信不畅、村民“油盐不进”。再加上当时儿子还很小,每次离开家的时候,孩子都问“爸爸你又要走了吗”,然后又悄悄躲在门后面抹眼泪。如此种种,他好几次都要打退堂鼓了。但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告诉他,扶贫是修功积德的好事,既然端了这碗饭,就要把事情做好,别被人戳脊梁骨。家人的支持、领导同事的支持和鼓励,让任金黔最终坚持了下来。联系建设通村路和串户路、修建村民文化广场、动员种植早熟糯玉米、推进“挠破头”的移民搬迁工作……随着脚步走遍翁定村的每一寸角落,任金黔和村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,而看着这个小山村一点点的改变,他越来越舍不得离开。提起之前退缩的想法,任金黔挺不好意思的:“你还没有走进百姓心里,百姓又如何信任你?”黑脸庞上写满真诚。在翁定村,一路上不时碰到大爷大妈,大家很主动自然地招呼“任书记,来家里喝口水吧!”“新酿的糯包谷酒,尝尝?”仿佛他们的任书记从来没有离开过翁定村。任金黔说,听到这些招呼声,他的满足感是没有从事过驻村工作的人无法体会到的。来到村民陈元忠家,任金黔从后备箱拖出一大包衣服送给老两口穿,书本留给老人读书的孙子;在村民卜元秀家,送给卜元秀的小孙女一辆小汽车,小家伙玩得不亦乐乎;王应怀的老母亲年纪大了,鸡蛋糕好咀嚼易消化,最适合老年人……一天下来,满满的后备箱就空了。未来一周的时间,任金黔都会和他一直牵挂的老乡们待在一起,聊聊生活变化,谈谈发展思路,他也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:翁定村旧貌换新颜,我也算出了一份绵薄之力,眼前的变化真是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。